磁性輥的基本結構
從外觀看,磁性輥上較閃亮的是鋼質(zhì)輥體,有序鑲嵌、黏結在鋼質(zhì)輥體上的小黑塊是磁鐵,如圖1所示。使用時模切刀緊貼并吸附在磁性輥表面,通過磁性輥轉動帶動刀片轉動,實現(xiàn)圓壓圓模切。從結構看,磁性輥主要由磁身、肩鐵、軸頭和齒輪等部分組成,如圖2所示。肩鐵與磁身之間的半徑之差是一個關鍵參數(shù),由被模切的產(chǎn)品特性(主要是厚度)來決定,標簽行業(yè)使用較多的一般在0.480~0.483mm之間。

磁性輥的外觀

磁性輥基本機構圖
磁性輥使用中常遇到的問題
磁性輥在使用過程中一般會出現(xiàn)外界損傷和自身損傷兩種情況。外界損傷常表現(xiàn)為搬移裝卸時受到碰撞,運轉時被卡在磁性輥與齒輪之間的硬物壓傷或刮傷,或者在較高濕度環(huán)境下生銹等。磁性輥上的磁鐵雖然堅硬,但受到碰撞易碎,從而出現(xiàn)裂紋、凹坑等瑕疵。刮傷、生銹等損傷會使磁身、肩鐵、軸頭等部位出現(xiàn)不平整或粗糙。
自身損傷常表現(xiàn)為肩鐵、軸頭的磨損和磁身的略微起伏不平整等。分析原因,模切過程中,隨著磁性輥轉動,始終伴有一定的壓力作用并產(chǎn)生摩擦,進而使接觸擠壓轉動部位即肩鐵、軸頭磨損。另外,磁性輥轉動時受自身離心力作用,磁鐵有被甩出的趨勢;同時受運轉時發(fā)熱、存放時溫濕度變化等因素影響,輥身上膠黏劑會外滲。
上述損傷問題,會導致模切時刀痕深淺不一、精度差、壓力難于控制、模切效率低等影響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的問題。
磁性輥的日常維護
針對磁性輥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維護。
小心搬移、裝卸
磁性輥一般較重,搬移前要對磁性輥的關鍵部位進行防護,如用布、海綿等軟質(zhì)材料對磁身進行包裹?,F(xiàn)在有些印刷機在模切工位配有起吊架,利用懸臂梁、鉸鏈及馬達等輔助機構裝卸磁性輥,這助于安全作業(yè)和減少磁性輥的外界損傷。
2.上機時檢查磁身、肩鐵
磁身主要由磁鐵構成,難免會吸附環(huán)境中、機器運轉或其他磨損產(chǎn)生的鐵屑,保持磁身整潔,可便于模切刀的貼附,避免局部模切過深;清除肩鐵鐵屑,可避免肩鐵刮傷,利于模切壓力的精確調(diào)節(jié)。
3.檢查磁性輥齒輪與模切底輥(即模切承壓輥)齒輪
齒輪間良好嚙合有利于動力平穩(wěn)地傳遞,磁性輥穩(wěn)定地轉動,應避免非正常的巨大扭力或震動帶來的沖擊。除此之外,還應定期檢查磁性輥齒輪和模切底輥齒輪,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如齒變薄、變尖及齒面碰傷、齒面膠合、齒壓潰等現(xiàn)象;同時量取齒頂圓直徑、齒厚度等參數(shù),判斷齒輪是否磨損嚴重,必要時予以更換。
4.磁性輥安裝時、運轉前,可對軸承座加注適量黃油,對肩鐵加注適量機油
加注潤滑油可以有效地減小摩擦和適當降低溫度,可以減緩肩鐵、軸頭的自身磨損,注油的量以不被甩出為宜。最好在肩鐵上配有潤滑毛氈,這樣不僅可以均勻地潤滑,而且可以吸附多余的油。
5.磁性輥使用過后需清潔、防護
如果肩鐵、軸頭、磁身表面有諸如廢鐵屑、廢機油、灰塵等混合污物,需用布清理,擦干凈后涂一層薄薄的機油,存放備用。
6.建立磁性輥的使用檔案
對于每根磁性輥,根據(jù)其對應齒輪的齒數(shù)(即輪號)、輥上刻的出廠序列號進行編號并建立檔案,從購入之日起對其使用狀況做記錄。例如記錄磁性輥使用年限、使用轉數(shù)、意外損傷時間、凹凸位置及尺寸大小、檢查及注油時間、使用過程中模切不穩(wěn)或深淺不一等問題。
磁性輥的存放與檢測
磁性輥存放環(huán)境一般室溫25℃、相對濕度50%左右為宜,濕度過大易引起磁性輥生銹、膠黏劑外溢。
在穩(wěn)定的環(huán)境中,建議對磁性輥一年檢測一次,一方面檢查、記錄磁性輥磨損的外觀狀況,另一方面測量肩鐵、磁身、軸頭的直徑及圓跳動情況。
肩鐵、磁身的直徑需符合由對應齒輪所計算出來理論值的允許范圍;磁身與肩鐵之間的高度差,根據(jù)刀具的高度不同,也在相應的允許范圍內(nèi);圓跳動一般需控制在±0.005mm以內(nèi),當然也需要根據(jù)不同的模切材料和精度標準來判斷,對于超出標準精度范圍且有維修余量的磁性輥,可以回廠維修,并更新檔案。
隨著對成本管控及對環(huán)境保護的要求更加嚴格,不干膠材料的底紙會越來越薄,目前已有23μm甚至12μm的底紙,這就對模切技術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(zhàn)。對于標簽印刷企業(yè)來講,更需要從原理、細微處了解磁性輥,把握好磁性輥狀態(tài),使這一模切的關鍵部件能持久地正常發(fā)揮效能。(責編:彭倩)